机械原理 吉林大学

内容简介:
吉林大学机械原理课程2005年被评为吉林大学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实践性及创新性。本课程体现了从认知机械到设计机械的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本课程是吉林大学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的主建课程之一。
价格:
免费
课程介绍
第一周 1.1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 1.1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
第一周 1.2机械原理研究内容、目的和学习方法 1.2机械原理研究内容、目的和学习方法
第一周 1.3机械原理研究的前沿内容 1.3机械原理研究的前沿内容
第二周 2.1机构的组成 2.1机构的组成
第二周 2.2机构运动简图 2.2机构运动简图
第二周 2.3.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2.3.1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第二周 2.3.2机构自由度计算举例 2.3.2机构自由度计算举例
第二周 2.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2.4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第三周 3.1.1机构速度瞬心及其找法 3.1.1机构速度瞬心及其找法
第三周 3.1.2机构速度瞬心的应用 3.1.2机构速度瞬心的应用
第三周 3.2.1同一构件两点间运动的求解理论 3.2.1同一构件两点间运动的求解理论
第三周 3.2.2同一构件两点间运动参数的求解 3.2.2同一构件两点间运动参数的求解
第三周 3.2.3两构件瞬时重合点间的运动分析 3.2.3两构件瞬时重合点间的运动分析
第四周 3.2.4机构运动分析解析法 3.2.4机构运动分析解析法
第四周 3.3.1机构力分析运动副总反力的确定 3.3.1机构力分析运动副总反力的确定
第四周 3.3.2考虑摩擦的机构受力分析 3.3.2考虑摩擦的机构受力分析
第四周 3.3.3机械效率 3.3.3机械效率
第五周 4.1连杆机构的定义 4.1连杆机构的定义
第五周 4.2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类型及应用 4.2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类型及应用
第五周 4.3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 4.3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
第五周 4.4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 4.4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
第五周 4.5急回特性 4.5急回特性
第五周 4.6压力角和传动角 4.6压力角和传动角
第六周 4.8实现连杆预定位置的四杆机构图解法设计 4.8实现连杆预定位置的四杆机构图解法设计
第六周 4.9实现连杆上某一直线的两个位置的四杆机构图解法设计 4.9实现连杆上某一直线的两个位置的四杆机构图解法设计
第六周 4.10实现两连架杆预定位置的四杆机构图解法设计 4.10实现两连架杆预定位置的四杆机构图解法设计
第六周 4.11按给定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图解设计四杆机构 4.11按给定的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图解设计四杆机构
第六周 4.12实现两连架杆对应位置的四杆机构解析法设计 4.12实现两连架杆对应位置的四杆机构解析法设计
第七周 5.1凸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 5.1凸轮机构的组成和类型
第七周 5.2名词概念和从动件的运动形式 5.2名词概念和从动件的运动形式
第七周 5.3从动件的等速和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5.3从动件的等速和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第七周 5.4从动件的余弦加速度和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5.4从动件的余弦加速度和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第七周 5.5凸轮廓线设计的基本原理 5.5凸轮廓线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八周 5.6偏置直动尖顶(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图解法设计 5.6偏置直动尖顶(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图解法设计
第八周 5.7直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图解法设计 5.7直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图解法设计
第八周 5.8摆动尖顶(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图解法设计 5.8摆动尖顶(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图解法设计
第八周 5.9凸轮廓线设计习题 5.9凸轮廓线设计习题
第八周 5.10直动尖顶(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解析法设计 5.10直动尖顶(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解析法设计
第九周 5.11直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解析法设计 5.11直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廓线的解析法设计
第九周 5.12凸轮机构的压力角与作用力 5.12凸轮机构的压力角与作用力
第九周 5.13压力角与机构尺寸的关系 5.13压力角与机构尺寸的关系
第九周 5.14滚子半径和平底尺寸的确定 5.14滚子半径和平底尺寸的确定
第十周 6.1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6.1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第十周 6.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6.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第十周 6.3渐开线的形成和特性 6.3渐开线的形成和特性
第十周 6.4渐开线的方程 6.4渐开线的方程
第十周 6.5渐开线齿廓啮合特性 6.5渐开线齿廓啮合特性
第十一周 6.6渐开线标准齿轮各部分名称和尺寸 6.6渐开线标准齿轮各部分名称和尺寸
第十一周 6.7标准齿条 6.7标准齿条
第十一周 6.8一对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 6.8一对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
第十一周 6.9齿轮啮合传动的标准顶隙条件和无侧隙条件 6.9齿轮啮合传动的标准顶隙条件和无侧隙条件
第十一周 6.10中心距和啮合角 6.10中心距和啮合角
第十二周 6.12渐开线齿廓的加工 6.12渐开线齿廓的加工
第十二周 6.13渐开线齿廓的根切 6.13渐开线齿廓的根切
第十二周 6.14变位齿轮概念 6.14变位齿轮概念
第十二周 6.15变位齿轮的尺寸计算 6.15变位齿轮的尺寸计算
第十二周 6.16变位齿轮传动 6.16变位齿轮传动
第十二周 6.17变位齿轮传动类型 6.17变位齿轮传动类型
第十二周 6.18齿轮设计练习 6.18齿轮设计练习
第十三周 6.19斜齿齿廓曲面的形成和啮合特点 6.19斜齿齿廓曲面的形成和啮合特点
第十三周 6.20斜齿圆柱齿轮的尺寸计算 6.20斜齿圆柱齿轮的尺寸计算
第十三周 6.21斜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6.21斜齿轮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第十三周 6.22斜齿轮的当量齿数 6.22斜齿轮的当量齿数
第十三周 6.23蜗杆传动的基本知识 6.23蜗杆传动的基本知识
第十三周 6.24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和尺寸计算 6.24蜗杆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和尺寸计算
第十三周 6.25圆锥齿轮简介 6.25圆锥齿轮简介
第十四周 7.1轮系及其类型 7.1轮系及其类型
第十四周 7.2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7.2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第十四周 7.3基本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7.3基本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第十四周 7.4基本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举例 7.4基本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举例
第十四周 7.5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7.5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第十五周 7.6行星轮系各轮齿数的确定 7.6行星轮系各轮齿数的确定
第十五周 7.7轮系的功用 7.7轮系的功用
第十五周 8.1-1间歇运动机构 8.1-1间歇运动机构
第十五周 8.1-2间歇运动机构 8.1-2间歇运动机构
第十六周 9.1机械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概述 9.1机械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概述
第十六周 9.2机械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9.2机械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第十六周 9.4-1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9.4-1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第十六周 9.4-2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9.4-2机械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第十七周 10.1机械的平衡 10.1机械的平衡
第十七周 10.2刚性转子的平衡 10.2刚性转子的平衡
第十七周 10.3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 10.3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
第十八周 11.1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11.1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第十八周 11.3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11.3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第十八周 11.4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举例 11.4机械系统方案设计举例
课程参数
课程评论

暂无课程评论信息 [发表课程评论]

课程咨询

暂无课程咨询信息 [发表课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