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课程咨询信息 [发表课程咨询]
第一周 绪论 | 绪论 | 开场白 |
第一周 绪论 | 绪论 | 绪论 |
第一周1中医理论-阴阳五行 | 1.1阴阳学说 | 阴阳学说 |
第一周1中医理论-阴阳五行 | 1.2五行学说 | 1.2.1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
第一周1中医理论-阴阳五行 | 1.2五行学说 | 1.2.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
第一周1中医理论-阴阳五行 | 阴阳五行 常见问题解答 | 阴阳五行 常见问题解答视频(有3段问答) |
第一周1中医理论-阴阳五行 | 第一周直播 | 阴阳五行直播教学 |
第二周2中医理论-五脏六腑 | 2.0脏腑学说概述 | 2.0脏腑学说概述 |
第二周2中医理论-五脏六腑 | 2.1肝 | 肝的生理和病理 |
第二周2中医理论-五脏六腑 | 2.2心 | 心的生理和病理 |
第二周2中医理论-五脏六腑 | 2.3脾 | 脾的生理和病理 |
第二周2中医理论-五脏六腑 | 2.4肺 | 肺的生理和病理 |
第二周2中医理论-五脏六腑 | 2.5肾 | 肾的生理和病理 |
第二周2中医理论-五脏六腑 | 2.6六腑 | 六腑的生理和病理 |
第二周2中医理论-五脏六腑 | 五脏六腑 常见问题解答 | 五脏六腑 常见问题解答 |
第三周3中医理论-气血津液 | 3.1气 | 气(包含5题) |
第三周3中医理论-气血津液 | 3.2血 | 血 |
第三周3中医理论-气血津液 | 3.3津液 | 津液 |
第三周3中医理论-气血津液 | 3.4气血津液的关系 | 气血津液的关系 |
第三周3中医理论-气血津液 | 气血津液 常见问题解答 | 气血津液 常见问题解答 |
第三周4中医理论-病因理论 | 4.0病因理论概述 | 病因理论概述 |
第三周4中医理论-病因理论 | 4.1外感六淫 | 外感六淫概述 |
第三周4中医理论-病因理论 | 4.1外感六淫 | 风邪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第三周4中医理论-病因理论 | 4.1外感六淫 | 暑邪和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第三周4中医理论-病因理论 | 4.1外感六淫 | 燥邪和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第三周4中医理论-病因理论 | 4.2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
第三周4中医理论-病因理论 | 病因理论 常见问题解答 | 病因理论 常见问题解答 |
第四周5中医诊断-问诊(1) | 5.0问诊概述 | 5.0.1问诊概述1۞ |
第四周5中医诊断-问诊(1) | 5.0问诊概述 | 5.0.2问诊概述2 |
第四周5中医诊断-问诊(1) | 5.1问寒热۞ | 5.1.1问寒热(恶寒发热)۞۞ |
第四周5中医诊断-问诊(1) | 5.1问寒热۞ | 5.1.2问寒热(但寒不热)۞ |
第四周5中医诊断-问诊(1) | 5.1问寒热۞ | 5.1.3问寒热(但热不寒)۞۞ |
第四周5中医诊断-问诊(1) | 5.1问寒热۞ | 5.1.4问寒热(寒热往来)۞ |
第四周5中医诊断-问诊(1) | 5.2问汗۞ | 5.2问汗 |
第四周5中医诊断-问诊(1) | 关于如何预防感冒、多汗症的治疗的问题集锦 | 关于如何预防感冒、多汗症的治疗的问题集锦 |
第五周5中医诊断-问诊(2) | 5.3问疼痛۞ | 问疼痛 |
第五周5中医诊断-问诊(2) | 5.4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阳痿、遗精) | 问头身胸腹不适 |
第五周5中医诊断-问诊(2) | 5.5问耳目 | 问耳目 |
第五周5中医诊断-问诊(2) | 5.6问睡眠(失眠、嗜睡)۞ | 问睡眠(失眠、嗜睡) |
第五周5中医诊断-问诊(2) | 5.7问饮食口味۞ | 问饮食口味 |
第五周5中医诊断-问诊(2) | 5.8问大小便۞ | 问大便视频 |
第五周5中医诊断-问诊(2) | 5.8问大小便۞ | 问小便视频 |
第五周5中医诊断-问诊(2) | 5.9问妇女小儿 | 问妇女小儿视频 |
第六周6中医诊断-望诊(1) | 6.0 望诊概述 | 望诊概述 |
第六周6中医诊断-望诊(1) | 6.1.1全身望诊-望神۞ | 6.1.1全身望诊-望神 |
第六周6中医诊断-望诊(1) | 6.1.2全身望诊-望色۞ | 6.1.2.1望色的内容、原理和意义۞ |
第六周6中医诊断-望诊(1) | 6.1.2全身望诊-望色۞ | 6.1.2.2五色主病۞۞ |
第六周6中医诊断-望诊(1) | 6.1.3全身望诊-望形体 | 6.1.3全身望诊-望形体 |
第六周6中医诊断-望诊(1) | 6.1.4全身望诊-望姿态 | 6.1.4全身望诊-望姿态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6.2.1局部望诊-望头面(头部、面部) | 6.2.1局部望诊-望头面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6.2.2局部望诊-望五官(目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 6.2.2.1局部望诊-望五官-目耳鼻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6.2.2局部望诊-望五官(目耳鼻、口唇齿龈咽喉) | 6.2.2.2局部望诊-望五官-口唇齿龈咽喉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6.2.3局部望诊-望躯体(颈项、胸胁、腹部、腰背部) | 6.2.3局部望诊-望躯体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6.2.4局部望诊-望四肢(手足、掌腕、指趾) | 6.2.4局部望诊-望四肢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6.2.5局部望诊-望二阴(前阴、后阴) | 6.2.5局部望诊-望二阴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6.2.6局部望诊-望皮肤(色泽异常、形态异常、皮肤病证) | 6.2.6局部望诊-望皮肤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6.3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小便)۞ | 6.3望排出物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6.4望小儿指纹 | 6.4望小儿指纹 |
第七周6中医诊断-望诊(2) | 关于面部痤疮辨证、各种痰证的问题集锦 | 望诊 常见问题解答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1舌诊概述 | 7.1.1舌的形态与结构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1舌诊概述 | 7.1.2舌诊原理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1舌诊概述 | 7.1.3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1舌诊概述 | 7.1.4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2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 | 7.2.1望舌质-舌色(淡红,淡白,红绛,青紫)۞۞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2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 | 7.2.2望舌质-舌形(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2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 | 7.2.3望舌质-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2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舌下络脉)۞ | 7.2.4望舌质-舌下络脉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3望舌苔(苔质、苔色)۞ | 7.3.1望舌苔-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和真假)۞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3望舌苔(苔质、苔色)۞ | 7.3.2望舌苔-苔色(白苔、黄苔和灰黑苔)۞۞ |
第八周7中医诊断-舌诊 | 7.4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 7.4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1 脉诊的原理 | 8.1 脉诊的原理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2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 8.2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3 脉象的要素和正常脉象۞ | 8.3 脉象的要素和正常脉象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4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 | 8.4.1浮、沉、迟、数脉象特征及意义۞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4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 | 8.4.2 洪、细、长、短脉象特征及意义۞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4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 | 8.4.3 虚、实、滑、涩脉象特征及意义۞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4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 | 8.4.4 弦、紧、濡、缓脉象特征及意义۞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4 常见脉象的特征和意义۞۞ | 8.4.5 结、代、促脉象特征及意义۞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5 相类脉、相兼脉和真脏脉۞ | 8.5 相类脉、相兼脉和真脏脉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6 妇人脉和小儿脉 | 8.6 妇人脉和小儿脉 |
第九周8中医诊断-脉诊 | 8.7 脉诊的临床意义 | 8.7 脉诊的临床意义 |
第十周9中医诊断-闻诊 | 9.1 听声音的含义、内容、原理以及正常声音 | 9.1 听声音的含义、内容、原理以及正常声音 |
第十周9中医诊断-闻诊 | 9.2.1听声音-声音异常(异常发声,音哑与失音,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和太息) | 9.2.1听声音-声音异常 |
第十周9中医诊断-闻诊 | 9.2.2听声音-语言异常(谵语、郑声、独语、狂语、错语、言謇和呓语) | 9.2.2听声音-语言异常 |
第十周9中医诊断-闻诊 | 9.2.3听声音-呼吸音异常(喘、哮、短气、少气)۞ | 9.2.3听声音-呼吸音异常 |
第十周9中医诊断-闻诊 | 9.2.4听声音-咳嗽۞ | 9.2.4听声音-咳嗽 |
第十周9中医诊断-闻诊 | 9.2.5听声音-胃肠异常声音(呕吐、呃逆、嗳气和肠鸣)۞ | 9.2.5听声音-胃肠异常声音 |
第十周9中医诊断-闻诊 | 9.3 嗅气味(病体气味、病室气味) | 9.3 嗅气味 |
第十周10中医诊断-按诊 | 10.1 按诊的方法、意义和注意事项 | 10.1 按诊的方法、意义和注意事项 |
第十周10中医诊断-按诊 | 10.2 按诊的内容(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和按腧穴)۞ | 10.2.1按胸胁 |
第十周10中医诊断-按诊 | 10.2 按诊的内容(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和按腧穴)۞ | 10.2.2按脘腹۞ |
第十周10中医诊断-按诊 | 10.2 按诊的内容(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和按腧穴)۞ | 10.2.3按肌肤 |
第十周10中医诊断-按诊 | 10.2 按诊的内容(按胸胁、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和按腧穴)۞ | 10.2.4按手足和按腧穴 |
结束语 | 结束语 | 结束语 |
暂无课程评论信息 [发表课程评论]
暂无课程咨询信息 [发表课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