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课程咨询信息 [发表课程咨询]
第一章、绪论: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 1.“误会”科举与“恶评”科举 | 1.“误会”科举与“恶评”科举 |
第一章、绪论: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 2.“好评”科举 | 2.“好评”科举 |
第一章、绪论: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 3.科举的历史渊源 | 3.科举的历史渊源 |
第一章、绪论: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 4.科举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 4. 科举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吗? |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 1.唐代的常科与制科 | 1.唐代的常科与制科 |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 2.考生报考流程 | 2.考生报考流程 |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 3.唐代科举考试与推荐并举 | 3.唐代科举考试与推荐并举 |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 4.通榜和行卷的影响 | .4.通榜和行卷的影响 |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 5.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庆祝活动 | 5.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庆祝活动 |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 6.武举 | 6.武举 |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 7.总结 | 7.总结 |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 1.宋太祖的科举改革措施 | 1.宋太祖的科举改革措施 |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 2.宋太宗的科举改革措施 | 2.宋太宗的科举改革措施 |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 3.宋真宗的科举改革措施 | 3.宋真宗的科举改革措施 |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 4.科举取士的公正与公平 | 4.科举取士的公正与公平 |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 5.宋真宗后的科举改革 | 5.宋真宗后的科举改革 |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 6.科举中的德行取士与考试取士的争论 | 6.科举中的德行取士与考试取士的争论 |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 7.科举中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争论 | 7.科举中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争论 |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 8.南宋科举的影响 | 8.南宋科举的影响 |
第四章 辽金元科举: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 第四章(1)辽朝科举的特点 | 第四章(1)辽朝科举的特点 |
第四章 辽金元科举: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 第四章(2)金朝科举的特点 | 第四章(2)金朝科举的特点 |
第四章 辽金元科举: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 第四章(3)元代科举制度 | 第四章(3)元代科举制度 |
第四章 辽金元科举: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 第四章(4)元朝科举程式 | 第四章(4)元朝科举程式 |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 第五章(1)朱元璋的科举取士制度 | 第五章(1)朱元璋的科举取士制度 |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 第五章(2)南北榜事件 | 第五章(2)南北榜事件 |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 第五章(3)明清会试分区录取 | 第五章(3)明清会试分区录取 |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 第五章(4) 明清乡试分省录取 | 第五章(4) 明清乡试分省录取 |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 第五章(5)八股文及其演变 | 第五章(5)八股文及其演变 |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 第五章(6)八股文的作用 | 第五章(6)八股文的作用 |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 第五章(7)八股文的弊端 | 第五章(7)八股文的弊端 |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 第五章(8)科举对明代的影响 | 第五章(8)科举对明代的影响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1)科举考试的身份限制 | 第六章(1)科举考试的身份限制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2)科举考试的性别限制 | 第六章(2)科举考试的性别限制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3)科举考试的年龄限制 | 第六章(3)科举考试的年龄限制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4)童试 | 第六章(4)童试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5)乡试 | 第六章(5)乡试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6)贡院 | 第六章(6)贡院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7)贡院号舍 | 第六章(7)贡院号舍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8)清代处理试卷的四个环节 | 第六章(8)清代处理试卷的四个环节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9)乡试评卷 | 第六章(9)乡试评卷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10)乡试的录取 | 第六章(10)乡试的录取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11)乡试录取举人的地位 | 第六章(11)乡试录取举人的地位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12)会试 | 第六章(12)会试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13)殿试 | 第六章(13)殿试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14)殿试中皇帝的权利 | 第六章(14)殿试中皇帝的权利 |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 第六章(15)钦定名次之后的揭晓仪式 | 第六章(15)钦定名次之后的揭晓仪式 |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 第七章(1)对科举的批评 | 第七章(1)对科举的批评 |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 第七章(2)戊戌维新后的科举改革 | 第七章(2)戊戌维新后的科举改革 |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 第七章(3)科举废止 | 第七章(3)科举废止 |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 第七章(4)废科举的积极意义 | 第七章(4)废科举的积极意义 |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 第七章(5)废科举的消极意义 | 第七章(5)废科举的消极意义 |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 第七章(6)科举舞弊 | 第七章(6)科举舞弊 |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 第七章(7)科举延年1300年的原因 | 第七章(7)科举延年1300年的原因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1)科举人才的地位 | 第八章(1)科举人才的地位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2)科举制度的魅力 | 第八章(2)科举制度的魅力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3)科举制度对古代教育的影响 | 第八章(3)科举制度对古代教育的影响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4)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 第八章(4)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5)科举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关系 | 第八章(5)科举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关系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6)明清小说与科举的联系 | 第八章(6)明清小说与科举的联系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7)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第八章(7)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8)科举习俗与科名崇拜 | 第八章(8)科举习俗与科名崇拜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9) 科举与儒学的关系 | 第八章(9) 科举与儒学的关系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10)科举制度与李约瑟难题 | 第八章(10)科举制度与李约瑟难题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11)科举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 第八章(11)科举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第八章(12)科举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 第八章(12)科举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
暂无课程评论信息 [发表课程评论]
暂无课程咨询信息 [发表课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