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与中国文化 湖南大学

内容简介:
科举制与科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政治品格、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科举文化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可以为各种考试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本课程非常适合考试工作者、文博工作人员和文史爱好者学习。
价格:
免费
课程介绍
第一章、绪论: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1.“误会”科举与“恶评”科举 1.“误会”科举与“恶评”科举
第一章、绪论: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2.“好评”科举 2.“好评”科举
第一章、绪论: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3.科举的历史渊源 3.科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绪论:褒贬不一 追本溯源 4.科举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4. 科举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吗?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1.唐代的常科与制科 1.唐代的常科与制科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2.考生报考流程 2.考生报考流程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3.唐代科举考试与推荐并举 3.唐代科举考试与推荐并举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4.通榜和行卷的影响 .4.通榜和行卷的影响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5.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庆祝活动 5.唐代进士及第之后的庆祝活动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6.武举 6.武举
第二章 唐代科举:发展奠基 英雄入彀 7.总结 7.总结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1.宋太祖的科举改革措施 1.宋太祖的科举改革措施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2.宋太宗的科举改革措施 2.宋太宗的科举改革措施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3.宋真宗的科举改革措施 3.宋真宗的科举改革措施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4.科举取士的公正与公平 4.科举取士的公正与公平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5.宋真宗后的科举改革 5.宋真宗后的科举改革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6.科举中的德行取士与考试取士的争论 6.科举中的德行取士与考试取士的争论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7.科举中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争论 7.科举中的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争论
第三章 宋代科举:至公之制 科举社会 8.南宋科举的影响 8.南宋科举的影响
第四章 辽金元科举: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第四章(1)辽朝科举的特点 第四章(1)辽朝科举的特点
第四章 辽金元科举: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第四章(2)金朝科举的特点 第四章(2)金朝科举的特点
第四章 辽金元科举: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第四章(3)元代科举制度 第四章(3)元代科举制度
第四章 辽金元科举:科举魔力 影响外族 第四章(4)元朝科举程式 第四章(4)元朝科举程式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第五章(1)朱元璋的科举取士制度 第五章(1)朱元璋的科举取士制度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第五章(2)南北榜事件 第五章(2)南北榜事件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第五章(3)明清会试分区录取 第五章(3)明清会试分区录取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第五章(4) 明清乡试分省录取 第五章(4) 明清乡试分省录取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第五章(5)八股文及其演变 第五章(5)八股文及其演变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第五章(6)八股文的作用 第五章(6)八股文的作用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第五章(7)八股文的弊端 第五章(7)八股文的弊端
第五章 明代科举:科举永制 八股取士 第五章(8)科举对明代的影响 第五章(8)科举对明代的影响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1)科举考试的身份限制 第六章(1)科举考试的身份限制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2)科举考试的性别限制 第六章(2)科举考试的性别限制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3)科举考试的年龄限制 第六章(3)科举考试的年龄限制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4)童试 第六章(4)童试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5)乡试 第六章(5)乡试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6)贡院 第六章(6)贡院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7)贡院号舍 第六章(7)贡院号舍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8)清代处理试卷的四个环节 第六章(8)清代处理试卷的四个环节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9)乡试评卷 第六章(9)乡试评卷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10)乡试的录取 第六章(10)乡试的录取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11)乡试录取举人的地位 第六章(11)乡试录取举人的地位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12)会试 第六章(12)会试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13)殿试 第六章(13)殿试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14)殿试中皇帝的权利 第六章(14)殿试中皇帝的权利
第六章 清代科举:程式缜密 盛极而衰 第六章(15)钦定名次之后的揭晓仪式 第六章(15)钦定名次之后的揭晓仪式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第七章(1)对科举的批评 第七章(1)对科举的批评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第七章(2)戊戌维新后的科举改革 第七章(2)戊戌维新后的科举改革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第七章(3)科举废止 第七章(3)科举废止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第七章(4)废科举的积极意义 第七章(4)废科举的积极意义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第七章(5)废科举的消极意义 第七章(5)废科举的消极意义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第七章(6)科举舞弊 第七章(6)科举舞弊
第七章 科举革废 价值犹存 第七章(7)科举延年1300年的原因 第七章(7)科举延年1300年的原因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1)科举人才的地位 第八章(1)科举人才的地位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2)科举制度的魅力 第八章(2)科举制度的魅力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3)科举制度对古代教育的影响 第八章(3)科举制度对古代教育的影响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4)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4)科举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5)科举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关系 第八章(5)科举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关系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6)明清小说与科举的联系 第八章(6)明清小说与科举的联系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7)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第八章(7)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8)科举习俗与科名崇拜 第八章(8)科举习俗与科名崇拜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9) 科举与儒学的关系 第八章(9) 科举与儒学的关系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10)科举制度与李约瑟难题 第八章(10)科举制度与李约瑟难题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11)科举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第八章(11)科举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第八章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第八章(12)科举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第八章(12)科举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课程参数
课程评论

暂无课程评论信息 [发表课程评论]

课程咨询

暂无课程咨询信息 [发表课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