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课程咨询信息 [发表课程咨询]
第一周 佛教的形成 | 1.1 导言 | 1.1 导言 |
第一周 佛教的形成 | 1.2 佛教形成的社会背景 | 1.2 佛教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一周 佛教的形成 | 1.3 从太子到佛陀 | 1.3 从太子到佛陀 |
第一周 佛教的形成 | 1.4 佛教的早期传播 | 1.4 佛教的早期传播 |
第二周 佛教的基本观念 | 2.1 四谛说(一):苦谛 | 2.1四谛说(一):苦谛 |
第二周 佛教的基本观念 | 2.2 四谛说(二):集谛 | 2.2四谛说(二):集谛 |
第二周 佛教的基本观念 | 2.3 四谛说(三):灭谛与道谛 | 2.3四谛说(三):灭谛与道谛 |
第二周 佛教的基本观念 | 2.4 三法印 | 2.4三法印 |
第三周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 3.1 原始佛教时期 | 3.1 原始佛教时期 |
第三周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 3.2 部派佛教时期 | 3.2 部派佛教时期 |
第三周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 3.3 大乘佛教时期 | 3.3 大乘佛教时期 |
第三周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 3.4 密教时期 | 3.4 密教时期 |
第四周 佛教入华及其早期传播 | 4.1 佛教入华的时间与方式 | 4.1 佛教入华的时间与方式 |
第四周 佛教入华及其早期传播 | 4.2 佛教在汉魏西晋的传播 | 4.2 佛教在汉魏西晋的传播 |
第四周 佛教入华及其早期传播 | 4.3 走向兴盛的东晋佛教(上) | 4.3 走向兴盛的东晋佛教(上) |
第四周 佛教入华及其早期传播 | 4.4 走向兴盛的东晋佛教(下) | 4.4 走向兴盛的东晋佛教(下) |
第五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5.1 从外来文化到主流文化(上) | 5.1 从外来文化到主流文化(上) |
第五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5.2 从外来文化到主流文化(下) | 5.2 从外来文化到主流文化(下) |
第五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5.3 佛教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 5.3 佛教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
第六周 禅宗的形成及其基本观念 | 6.1 禅宗前史概述 | 6.1禅宗前史概述 |
第六周 禅宗的形成及其基本观念 | 6.2 慧能与禅宗的形成 | 6.2慧能与禅宗的形成 |
第六周 禅宗的形成及其基本观念 | 6.3 禅宗的基本观念 | 6.3禅宗的基本观念 |
第七周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新变 | 7.1 佛教与中国思想 | 7.1佛教与中国思想 |
第七周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新变 | 7.2 佛教与中国艺术 | 7.2佛教与中国艺术 |
第七周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新变 | 7.3 佛教与中国文学 | 7.3佛教与中国文学 |
第八周 佛教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 8.1 《心经》解读(上) | 8.1《心经》解读(上) |
第八周 佛教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 8.2 《心经》解读(下) | 8.2《心经》解读(下) |
第八周 佛教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 8.3 佛教智慧的当代意义 | 8.3佛教智慧的当代意义 |
暂无课程评论信息 [发表课程评论]
暂无课程咨询信息 [发表课程咨询]